
北極星節能環保網訊:作為我國環境領域“三大戰役”(大氣、水、土壤)的重要內容,在大氣專項實施兩年后,水專項終于正式出臺了。國務院日前印發了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(業界簡稱為《水十條》)。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動指南。
環保部相關負責人解讀指出,《水十條》將強化工業污染治理,專項整治十大重點行業。制定造紙、焦化、氮肥、有色金屬、印染、農副食品加工、原料藥制造、制革、農藥、電鍍等行業專項治理方案,實施清潔化改造。
相比之下,環保產業將直接受益。該負責人解讀指出,按照預期效果,《水十條》通過加大治污投資力度,大幅提升污染治理科技、環保裝備研制和產業化水平等措施,將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.9萬億元,其中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約1.4萬億元,使環保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水質改善階段性推進
解讀《水十條》發布的背景,該負責人指出,當前,我國水污染嚴重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,區域性、復合型、壓縮型水污染日益凸顯,已經成為影響我國水安全的最突出因素,水環境質量差,水資源保障能力脆弱,水生態受損重,水環境隱患多,防治形勢十分嚴峻。
目前,我國工業、農業和生活污染排放負荷大,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2294.6萬噸,氨氮排放總量為238.5萬噸,遠超環境容量。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,仍有近十分之一(9.2%)喪失水體使用功能,24.6%的重點湖泊(水庫)呈富營養狀態;不少流經城鎮的河流溝渠黑臭,飲用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。
對此,《水十條》提出:到2020年,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,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,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,地下水超采得到嚴格控制,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,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,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。到2030年,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,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。到本世紀中葉,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,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。
《水十條》明確:到2020年,長江、黃河、珠江、松花江、淮河、海河、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0%以上,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%以內,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高于93%,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%左右,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0%左右。京津冀區域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,長三角、珠三角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。到2030年,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%以上,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,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為95%左右。
涵蓋十項主要內容
“《水十條》的發布,充分彰顯了國家全面實施大氣、水、土壤治理三大戰略的決心和信心。”
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,《水十條》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;是落實依法治國,推進依法治水的具體方略;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迫切需要;是實施鐵腕治污,向水污染宣戰的行動綱領;是推進水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的路徑平臺;是推動穩增長、促改革、調結構、惠民生的必然要求。制定《水十條》將對我國的環境保護、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,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,意義重大。